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问政是什么意思,以及问政意义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一、电视问政是什么意思

电视问政是指政府或相关机构利用电视媒体进行问政活动的一种形式。在电视问政中,政府官员或相关部门的代表通过电视节目的形式,与民众进行互动,接受民众的问题、意见和建议,并就相关议题进行回答和解释。电视问政旨在加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倾听民意,解决民生问题,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责任感。通过电视问政,政府可以及时了解民众的关切和需求,改进政府工作,提高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也可以促进政府的公开与透明,让民众对政府的决策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

二、子路问政全文解释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翻译】

子路问为政之道。孔子说:“自己先要身体力行带好头,然后让老百姓辛勤劳作。”子路请求多讲一些,孔子说:“不要倦怠。”

【解读】

从政三原则

在孔子的一生当中,向弟子讲述为政之道的言语很多,它们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即便是在几千年以后的今天,仍可为我们所借鉴。此章所讲述的从政三原则就是其中的代表。

所谓“先之”,是从从政的原则上来讲,领导人一定要做到率先垂范。我们都知道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其中有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先”的观念,即从《论语》中来的。中国古典政治哲学中解释“先”字,就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在历史上不乏典例。

“劳之”,是从政处世的另一重要原则。“劳之”是自己劳还是百姓劳?自古便有不同的解说,我们这里采用的是两者均参与辛勤劳作的意思。左丘明的《国语》一书中有一篇著名的敬姜《论劳逸》,她说人必须要接受劳苦的磨炼,只有接受劳苦的磨炼,才能有善心。一个人如果身处优渥的环境之中,就会变得不思进取,贪图安逸,非常容易堕落。其实不仅仅是个人,民族、国家同样如此,所谓“忧患兴邦”是也。孟子说过,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炼,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以此来震动他的心灵,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由此观之,古人确有先见之明!

孔子向弟子指明了这两点之后,子路要求老师再多告诉他一点。孔子又追加了一个“无倦”。就是要不知疲劳地辛勤工作,一切要更加努力。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政权更迭,以个人“无倦”的精神来维系一个朝廷的生死存亡的先例,非诸葛孔明莫属。孔明在世,六次北伐,屡屡以弱攻强,在国力、兵力、运力都远远不及对方的情况下,在粮草难以为继的困境中,却能与“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的司马懿等人相抗衡而不落下风。诸葛亮以自己的“无倦”为蜀国赢得“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

“先之、劳之、无倦”,简短的六个字,既是古人眼中从政的原则,也是今天领导者的准则。治理一个国家如此,管理一个公司同样如此,作为公司的领导,当大家在做具体的工作时,得想在员工的前面,想别人之所未想,提前考虑公司的长期发展规划;在具体的规划制定之后,要身先士卒,带领大家一起努力,甚至要比员工更加努力,只有这样公司才能达到预期的发展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作为领导者还要不知疲倦地奔波忙碌,既要统筹指挥全局,又要协调帮助个体。当领导难,当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更难,只有在具体的工作当中用实践去践行“先之、劳之、无倦”的六字标准,才能成为一个当之无愧的好领导。

三、子贡问政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个著名论断。

《孟子·公孙丑下》中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里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对的意思。这段话是说,对得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对失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就连亲戚都会反对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拿全天下都顺从的力量,来攻打连亲戚都反对的人,要么不战,一战必胜。

关于问政是什么意思和问政意义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